构建共治体系 促进即时配送行业发展壮大

核心观点未来应坚持“政府联合监管、行业自治、平台自律、社会监督”的共治原则,构建“1+1+ N”的共治体系,完善相关就业服务和保障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技术、设施、土地、税收等要素支持,以发展促规范,统筹推进我国即时配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即时配送不断创新发展和持续壮大即时配送服务(on-demand del ivery service)是依托于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综合运用数字技术和人力众包等社会物流资源,为外卖餐饮、即时购物及应急需求等线上消费活动,提供点对点、无中转、即需即送的快捷配送服务。得益于城市化持续深化、新业态激发消费潜力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即时配送行业不断创新发展。(一)即时配送具有融合创新的典型特征即时配送与新零售、新业态相融合,实现线上线下双向互促创新。一方面,线上消费从外卖餐饮向生鲜、零售、医药多品类和本地生活全场景拓展,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便捷化,即时配送提供高效的配送方式,使得消费者“下单即服务”的即时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线下传统商超、便利店、夫妻店等实体零售拓展线上渠道,即时配送服务补齐了快递物流短板,为线下零售实现数字化转型、紧抓新零售发展机遇提供了支撑。例如,物美、永辉超市等传统商超自建即时配送体系,大力发展线上业务。2021年即时配送助力78.5%的商超企业实现线上销售正增长,50%的企业增速超过10%。即时配送与新技术深度融合,促进“最后一公里”服务降本增效。即时配送发展高度依赖于互联网平台及其所具有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基于大数据算法对每次配送服务实时响应并进行运力资源调配,极大地提高了配送服务的精准性、时效性。此外,自动驾驶、人工智能与配送服务融合创新,推动了无人机、无人车等无人配送技术参与到终端配送环节,提升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效率。即时配送与人力众包模式融合,促进运力资源高效整合。即时配送平台采用专有运力和众包运力相结合的用工模式,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运力资源,从而缓解了早、午、晚用餐等高峰时段的配送运力紧张状态,在提高消费者体验和经营灵活性的同时,较好地控制物流配送成本。调研显示,美团配送、闪送的众包运力规模分别约占整体运力的75%和90%。(二)城市化、新消费以及政策利好成行业发展助推剂城市化持续发展为即时配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即时配送企业业务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持续下沉,服务范围不断拓展。例如,在全国3210个市县中,美团配送业务已覆盖2800个市县,日均完成近2800万张订单;顺丰同城业务已覆盖超1900个市县,日均完成100万张以上订单;闪送业务覆盖全国260座城市,累计服务用户数量超过1亿人。城市各类消费群体是即时配送的刚需群体。即时配送进一步促进了年轻消费群体的本地生活服务需求向全场景、全距离、全时段拓展。我国互联网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在2021年达到2.6万亿元,预计2025年有望达到4万亿元。相关政策出台为即时配送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例如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明确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2022年《“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提出“推进城际干线运输和城市末端配送有机衔接”“提升末端‘最后一公里’网络服务能力”,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即时配送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我国即时配送进入稳定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即时配送已进入持续快速增长阶段,头部企业初步实现盈利。2008—2014年,即时配送服务伴随外卖餐饮配送需求进入培育期。2015—2018年,即时配送进入爆发增长阶段,订单规模从2014年的12亿单增长到2018年的134亿单,年均增速达87%,2018年后进入持续快速增长阶段,2022年订单规模达400亿单,同比增长30%。2022年即时配送市场规模达到约2000亿元,预计到2026年,即时配送订单规模接近千亿量级,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即时配送头部企业初步实现扭亏为盈,为行业稳步壮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2022年前6个月,顺丰同城实现毛利1.8亿元,由2021年亏损1662万元转为实现盈利。即时配送市场主体日益多样化,行业结构加快优化。我国即时配送主体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配送平台类,主要为外卖餐饮和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如美团、蜂鸟即配等,目前平台配送规模约占即时配送总体的80%,头部两家配送平台企业占外卖配送的95%以上。第二类是企业直配类,传统商超或百货业自建即时配送体系,如物美、永辉超市、盒马鲜生等。第三类是第三方专营类,传统第三方物流企业布局同城业务提供第三方即时配送服务,如顺丰同城以及新进入者如闪送、UU跑腿等。不同类型市场主体和业务模式创新发展将推动行业结构持续优化。(四)即时配送在提高城市应急保供能力和稳就业保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即时配送通过打通城市末端“最后一公里”,提高了城市应急保供能力,增强了城市发展韧性。在疫情期间,即时配送在保障城市物资供应、维持正常生活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顺丰、达达、美团、饿了么等企业成为城市抗疫期间保物资、保社会民生的重要力量。即时配送因其灵活性、低门槛发挥吸纳劳动力稳就业的重要功能。目前,即时配送平台注册配送人员数量约为1500万人,在线和活跃人数为400万—500万人,75%—80%配送人员来自于农村,即时配送作为新服务行业,也吸纳了部分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转业就业。我国即时配送行业发展面临的难点堵点即时配送在支撑消费创新、满足人民便捷生活、吸纳就业、提升城市应急保供能力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难点堵点问题亟待解决。(一)运营标准尚需完善,行业乱象较为突出即时配送目前在服务流程、从业规范、数据使用等方面还欠缺相应的标准,在食品卫生、交通、环保、信息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一是即时配送服务流程标准缺失,难以确保食品安全、物品配送安全,损害消费者权益现象时有发生。二是配送人员安全守法和文明交通意识较差,配送人员逆行、闯红灯,在机动车道、人行道行驶,不礼让行人等交通违法行为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三是即时配送需要大数据及其算法支撑,数据信息涉及城市居民个人、住址等敏感信息,数据使用标准缺失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等安全隐患。(二)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与即时配送就业特征不匹配骑手、外卖小哥等配送人员为方便人民生活,提升城市应急保供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城市管理制度与其就业特征不相适应,导致这一群体难以获得应有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一是现行社会保障要求劳动者与雇主挂钩,而即时配送行业普遍采用众包用工模式,企业与从业人员劳动关系较难界定,导致社保缴纳难,同时各类社保项目很大程度上需要就业人员自费,缴费基数高、缴费压力大、缴费意愿低。二是我国户籍身份与劳动者享有的社会福利密切相关,城市快递小哥大部分无城市户籍,其社保难以跨区域流动,可携带率低。三是配送人员就业环境较差、工作强度大,职业伤害风险较高,但该群体未纳入强制性工伤保险和商业意外险范围,保障力度有限。四是配送人员作为新市民和城市应急保供力量,尚未纳入城市管理政策支持体系,难以获得防疫、保障性租住房等政策支持。(三)行业创新成本高,无人配送等新技术规模化应用落地难即时配送业务高度依赖算力算法等数字技术能力,相关企业前期需要在技术和模式创新上进行大量投入,创新成本较高,目前仅有个别头部企业初步实现扭亏为盈。无人机、无人车以及社会智能柜相关技术不断成熟,成为即时配送中的重要手段,相关创新应用落地还面临着一些障碍。一是无人配送车难以获得身份认证,较难获得路权和牌照,一些地方陆续推出智能驾驶试点,但整体进展较慢,对技术应用具有制约作用。二是无人配送产品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无人配送车在物理特性、自动驾驶功能方面缺乏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在产品生产、质量以及检验认证等方面缺乏行业规范,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等缺乏有效保障。三是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如缺乏本地部署或边缘计算等数据中心和监管平台,以及专用通信通道支持,无人配送车专门的停靠站点和充电配套设施目前也处于空白状态。(四)政策框架体系有待完善,行业发展面临较高制度性成本即时配送发展涉及平台经济、电商零售、交通、安全、社保、环保等多领域,但现有的政策与法规不适应即时配送发展要求,监管部门之间协同不足、相互掣肘,同时,即时配送作为创新业态,各部门也缺乏主动监管的动力,行业发展面临较高的制度性成本。例如,即时配送业务与快递业相比,具有高时效、高离散特征,难以定点、定线路和定配送人员,使得即时配送企业经营活动难以与现行《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匹配,较难获得邮政部门发放的快递经营许可证;即时配送不属于典型的道路运输和客货运营,难以获得交通运输部门颁发的道路运输许可证和营运证;配送环节不涉及商品交易,无电商平台和连锁经营门店,难以全部划归商务部门管辖范围;公安部门和市场监督管理局主要分别就即时配送涉及的食品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进行监管;除此之外,对于从业人员职业规范、教育培训等事项还缺乏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协调。政策建议近年来,在发改、交通、商务、公安、人社、市场监管等多部门的共同推动下,即时配送得到较好发展。下一步,针对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障碍,应坚持以发展促规范,本着“政府联合监管、行业自治、平台自律、社会监督”的共治原则,构建共治体系,完善灵活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加强技术、设施、土地等要素支持,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一)以发展促规范,加快建立“1+1+N”的共治体系在政府、行业协会和市场主体层面构建“1+1+N”的共治体系,第一个“1”即形成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第二个“1”指行业协会围绕标准、信用、信息共享、从业人员职业培训等方面加强行业自治,“N”指即时配送市场主体通过加强和完善内控制度实现企业自律。依托于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即时配送工作专班,形成政策协调机制、明确政策导向、合理确立部门监管职责和边界,提高监管协同性,统筹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即时配送工作专班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联合商务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在对即时配送发展进行综合研判的基础上,明确政策导向,制定相关综合性政策指导文件。同时,工作专班要确立各部门职能分工和监管边界,提高政策监管协同性。即时配送工作专班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动即时配送发展相关议题,解决监管合作过程中的问题,难以协调一致的问题报部际联席会议决定。行业协会牵头构建即时配送行业自治机制,引导行业自律。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国家级行业协会下成立即时配送二级协会或专业委员会,搭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即时配送企业之间形成发展共识,并在标准制定、行业信用制度建设、完善行业评价监督机制、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一是由行业协会主导组织编写即时配送服务团体标准或国家标准,依程序报国标委审批。二是完善行业信用制度,建立行业信用评价制度、违规信息公示制度、违规行为投诉平台以及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与相关部门、社会进行信息沟通。三是完善行业评价监督机制,对行业企业经营创新活动、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公开表彰,对违规行为施加警告、行业内通报、公开谴责、不予接纳等惩戒措施。四是行业协会通过组织教材编写、开发课程资源,完善配送人员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助力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可探索将部分政府监管职能委托授权给行业协会,增强行业自律的工具与法治手段。市场主体加强内部合规建设,提供社会监督渠道,重视社会评价监督,加强企业自律。即时配送企业,一方面通过参与行业自治,获得行业认可,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和经营合规建设,在服务标准、流程管理、安全环保、用工权益保障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从业人员上岗培训体系,不断提升配送人员综合素质能力,以高标准的内控体系实现企业自律。利用数字化平台对配送人员服务、健康、违章等情况进行监测,并与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及社会公众进行实时共享。(二)完善就业服务与保障政策体系支持即时配送平台企业发挥稳就业功能。要坚持就业优先政策,把培育和壮大相关生活服务平台和即时配送服务企业作为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的主战场,及时跟踪研判灵活就业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动态调整优化就业政策体系。加大对配送人员提供政策支持。对涉及应急民生保供配送服务,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可将其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并在通行证、防疫费用、应急人员生活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持。将即时配送灵活就业人员纳入新市民政策保障体系,为其提供教育、医疗、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公共服务支持,可探索向即时配送灵活就业群体发放职业教育券、租房券,切实提高政策支持获得感。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增强多层次多样化供给,保障配送人员合法权益。鼓励各地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探索破除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与雇主挂钩的限制,增强社会保险跨区域流动性。发挥政府作用保基本,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对配送人员给予专项社保补贴,减轻个人缴纳社保的经济压力。鼓励保险机构创新职业工伤险、商业意外险产品,增强相关保险产品供给。(三)提供技术模式创新支持,完善基础设施保障支持即时配送企业实施技术和经营模式创新。鼓励生活服务平台企业进行技术和经营模式创新,如提升平台数据算力算法等技术能力,探索前置仓模式创新以提高配送效率。重点支持线下零售企业搭建即时配送平台,实施数字化转型。对符合条件的即时配送企业提供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车购税等减免优惠;通过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基本运行经费、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等支持,提升无人配送等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即时配送新技术推广应用。建设自动驾驶、自动装卸堆存、无人配送等技术应用基础设施,推动无人配送从自动驾驶试验区向产业园区、居民小区等场景落地应用。推动智能驾驶开发企业、即时配送企业与生产企业等进行合作创新,提升无人配送车辆技术能力和产品质量。加强即时配送智能设施保障。推动即时配送渠道下沉,引导第三方技术服务商、平台企业为实体店提供即时配送服务,推动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店配宅配融合。推进城市合理布局和建设即时配送所需的配送车辆停靠点、装卸区、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合理布局快递末端公共服务站、智能快递柜等基础设施,将其纳入新型城镇化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在城市新建小区项目中,优先考虑无人配送车辆无障碍道路规划。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

18/4
2023
《即时配送服务规范》等4项物流领域国家标准获批发布

2023年3月1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2023年第1号),批准发布即实施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的GB/T 42500-2023《即时配送服务规范》、GB/T 42501-2023《逆向物流服务评价指标》、GB/T 42502-2023《医药物流质量管理审核规范》、GB/T 42503-2023《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服务规范》等4项物流领域国家标准。一、GB/T 42500-2023《即时配送服务规范》该标准规定了即时配送服务的基本要求、服务流程及要求、服务设备与配置要求,以及服务评价与改进的内容,适用于提供两轮车即时配送服务的运作和管理。该标准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上海三快智送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师范大学等单位起草。二、GB/T 42501-2023《逆向物流服务评价指标》该标准规定了逆向物流服务评价的评价指标、指标内容与计算方法,适用于对逆向物流服务活动的评价。该标准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睿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起草。三、GB/T 42502-2023《医药物流质量管理审核规范》该标准规定了医药物流质量管理审核方的基本要求、审核工作要求、审核内容、审核结果与反馈以及评价与改进的内容,适用于医药物流质量管理审核方对医药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审核。该标准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上海医药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安徽中科都菱商用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起草。四、GB/T 42503-2023《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服务规范》该标准规定了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服务的基本要求、服务保障、服务内容及要求、服务质量评价与改进的内容,适用于面向产地农产品的冷链物流服务与管理。该标准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望家欢农产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起草。文章来源:标准化工作部,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7/4
2023
美团、阿里、华为的灵活用工有什么区别?

由于用工成本越来越高,成本控制是不少企业都会头疼的问题,如今,灵活用工已成为许多企业开源节流的不二选择。目前,大企业的灵活用工状态是:华为:在全球有近20万员工,许多员工采用外包形式;顺丰:“灵活用工”国内的大户,各行业有工作需求人员可以申请加入;美团:有近300万骑手大军中,正式员工的比例仅为几万人,其余多为众包骑手;滴滴:是国内众包式 “灵活用工” 的标准典型,成为有车一族多模式创收的重要渠道;阿里:通过“共享员工”形式租用西贝等餐饮行业员工,实现人力资源灵活流动;苏宁:推出“人才共享计划”,实现包装、配送等岗位员工再就业沃尔玛:雇员中小时工占比50%,疫情下涌入“共享用工”大潮;......截止目前,腾讯、京东、饿了么、沃尔玛、星巴克、亚马逊、肯德基、麦当劳、字节跳动等等你知道的名企都已开始“灵活用工”,降本增效、优化人力成本、提升用工灵活性等,成了当前企业想要更好地稳步发展的必然需求。灵活用工行业的大企业名单正在快速拉长。那么,同样是“灵活用工”,为什么有的企业采用的是“共享用工”模式,如格力、盒马、沃尔玛、华润万家等;而有的企业又采用的是“岗位外包”模式,如华为、小米、阿里等;还有的企业采用的是“众包”模式,如美团、滴滴、顺丰、货拉拉等。那么这几种模式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下。盒马生鲜带红的“共享用工”从2020年疫情爆发开始,盒马生鲜先后与云海肴、西贝、丰收日、农耕记、探鱼等多个企业开展过多轮“共享用工”合作,也意外带红了企业间“共享用工”模式。如今当前疫情形势下,各大生鲜电商平台运力吃紧,线上订单激增。一“冷”一“热”,令诞生于2020年疫情初期的“共享用工”模式悄然再启。疫情影响下,餐饮等服务业大量“闭店”导致员工闲置。而电商、新零售等企业因订单量暴增,出现短时间用工紧缺。这种情况下,用工紧缺一方向员工闲置一方“借”员工,就出现了“共享用工”,双方也通过“共享用工”实现了双赢。“共享员工”是企业和企业之间以“借用”或“外派”的方式实现劳动力的流动,从而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灵活用工方式,实现人力成本转化为人力资本。本质是灵活用工,或者说是灵活用工的一种模式,与外包一样都是不同用工主体间的员工调配,都是雇佣与实际用工单位的分离,且都具有“跨界”、零时、短期性等特点。“共享员工”在短期内可以很好地协调劳动力的流动和使用,使得市场资源配置更合理,但同时共享员工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共享用工的劳动关系归属于原单位,共享员工的薪酬由原单位发放,社保等统一由原单位申报缴纳,不慎发生工伤事故也由原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与赔偿。外包模式的劳动关系归属于劳务承包方(一般是有一定资质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相应的,外包员工的薪酬、社保及工伤统一由劳务承包方负责。腾讯、阿里、华为钟爱的“岗位外包”模式互联网领域流传着一句话——“十个岗位八个外包”,可以说互联网行业的岗位外包基本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在很多职场社交及招聘平台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腾讯的视觉设计、行政、开发等众多岗位都选择了外包的形式。此外,阿里、小米、华为等企业也有许多外包岗位。我们熟知的华为,全球有近20万员工,长期与中软国际、软通动力等公司保持研发外包合作。而今“十个岗位八个外包”不再仅仅局限在互联网行业。除互联网企业外,政府部门、银行、新零售、物流等多个行业也都已进入外包时代,企业无需雇佣员工,网约车司机不是网约车平台的员工,自媒体不是平台的编辑,导购不再是品牌的员工……岗位外包是企业(发包单位)把一些非核心业务,通过外包的方式,交由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外包单位)来完成,以此整合利用内部和外部两种专业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发挥本企业核心优势的一种用工形式。外包模式也是灵活用工的模式之一,企业采用岗位外包,可以让人才以流动的方式为企业服务,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能有效规避企业用工风险,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灵活性。不过,与之相比,众包则是又升一级的用工模式。外包是把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转移出去,而通过众包则可以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把精力放在自己擅长的业务中,把不擅长的、别人做更高效的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通过众包则是集中更多人的智慧,充分发挥隐藏在网民中的巨大潜力,集大众力量,帮助企业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包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而众包则是一对多的关系。企业通过特定业务的外包与其他企业形成密切关系,这种关系大多是一对一的关系,当然企业也有可能把同一业务外包给两个以上的接包方;而众包则有可能面对成千上万的接包方。滴滴、美团、饿了么众包用工典范模式滴滴的网约车司机、美团/饿了么的众包骑手,是随着互联网共享经济平台发展起来的典范众包用工模式。除此之外,京东、顺丰等快递公司的新业态快递员,货拉拉等物流货运公司的新业态司机等等,都是众包形式的灵活用工模式。众包指的是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众包的任务通常是由个人来承担,但如果涉及到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任务,也有可能以依靠开源的个体生产的形式出现。目的是解决企业人工成本高,专业人士缺少,个人无法给企业开票,企业缺少进项发票,并能解决企业要为临时工缴纳社保的问题,解决员工个税税率高,自由职业者个税高不会缴纳等问题。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众包模式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其与互联网经济的即时性要求相匹配,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源,以更灵活、更广泛地获取外部资源,来弥补自身资源的缺陷,既能保留精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又能利用更多人的智慧将不擅长的领域完善,发掘企业的潜力,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众包还能有效转移用工风险。外包强调的是高度专业化,而众包则反其道而行之,跨专业的创新往往蕴含着巨大的潜力,由个体用户积极参与而获得成功的商业案例不胜枚举。劳务用工众包模式建立在个人资质机制、个人信用档案、互联网平台等硬件基础及政府监管、社会保障制度等软件基础上,将传统劳务用工模式从管理劳务队伍整体向管理劳务人员个体转变、从管理生产结果向管理生产过程控制转变,实现企业从传统的“重责、轻权、轻利”到“重责、重权、重利”的突破,重新分配企业的责权利。转自公众号:电商快递与同城即配(中物联同城即时物流分会整理发布)

7/3
2023
即时零售赛道看似混战,为何只有京东到家、美团闪购有资格掰手腕?

在本地生活市场里,除了外卖业务,部分互联网巨头如美团、京东等也在另一角色——“即时零售”身上下了不少功夫。那么,即时零售赛道上目前有哪些玩家有着更多发展优势?本篇文章里,作者便针对即时零售业务的发展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除了近期卷起的外卖大战,本地生活的战场上还有另外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主角,即时零售。在疫情这股强效催化剂下,消费者对即时零售的需求增长迅猛。美团闪购数据显示,2019-2022年即时零售用户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7%。京东到家数据显示,截至2022Q3,其活跃的即时零售用户达7450万,同比增长32.05%,用户体量近3亿。如何理解即时零售?做一个简单的比方,即时零售相当于在外卖配送的基础上,把消费品类从餐饮拓展至零售万物,同时配送到家的时效性更好。社区营销院曾指出,即时零售的需求可视刚性/非刚性视为两类:一类是如医药、生鲜等即时性需求强的品类;一类是如零食、手机3C等消费者想要“所见即所得”的品类。疫情期间,拓展即时零售渠道,是降低社会面接触的防控措施之一。但是市场有诸多理由判断,即时零售的需求在疫后放开后仍然成立:即时零售满足了人性中的懒;即时零售本身适合短保即时、高频低值等品类拓展曝光渠道;即时零售还是一种零售业态的协同和补充,有效拓展了品牌商家的营业半径,增强了品牌之间的区隔度……从近期消费市场的表现看,无论是电影春节档的火爆,还是餐饮人流的回归、旅游业的复苏,都在印证人们向往的“烟火气”生活正在快速回归。在此背景下,即时零售究竟发展如何了?现有的行业竞争格局如何?从消费者体验的视角看,即时零售还有哪些提升的空间?一、即时零售的牌桌上究竟有谁?即时零售的牌桌上究竟有哪些玩家,目前行业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如开篇所述,即时零售相当于在外卖配送的基础上,把消费品类从餐饮拓展至零售万物,同时配送到家的时效性更好。那么,像盒马、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美团买菜这一类利用店仓一体/前置仓/到店自提等形式主营生鲜、鲜花、烘焙、精酿、预制菜等品类的玩家,当其拓展出外卖配送业务后,算不算即时零售?还是只将美团闪购、京东到家这类明确推出即时零售品牌、经营品类更全的平台视为即时零售?或是可以把闪送、蜂鸟即配、顺丰同城急送这些快递玩家(即明显负责更局部的产业链环节,由品牌商家派单合作)扩进来,为即时零售组织一个更大的语境?1. 当生鲜电商推出类即时零售业务从消费者线上下单到骑手配送到家的全过程看,第一类生鲜玩家与即时零售并无本质区别,因为都需要涉及到门店拣货、打包(生鲜保鲜防损)、线上线下库存同步、售后退换货等环节,而且在生鲜等专营品类上,其消费体验甚至还要更上一层楼。而且,恰恰是这种消费体验本质趋于一致,让消费者想要在更多品类实现“所见即所得”。但是,当即时零售的业务体量越来越大,消费者对某些品类形成了依赖即时零售渠道的习惯后,那些推出即时零售品牌、经营品类更全的平台,才更容易形成“快”的消费者心智。据艾瑞咨询去年7月调研,用户选择即时配送平台的驱动因素排序是品牌>时效>价格,调研用户中87%为26-40岁,63.8%用户月收入超8000元,70%以上可接受6%-20%的配送费溢价。“多、快、好、省”的零售要义中,即时零售显然占尽了“快”的好处。所以,即便盒马、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美团买菜的外卖配送业务可以做到很快,但由于外卖配送业务只是其业务的补充(例如盒马主打堂食)或是保证生鲜品质的必要操作(品类局限性太强也就谈不上零售),消费者本身是奔着买菜、囤菜的刚需下单的,所以很难形成即时零售的心智。2. 当快递玩家做足配送“快”的消费者心智倘若只求“快”,部分快递玩家的确口碑不错。消费者一旦遇到所有代跑腿的活,叫个闪送、蜂鸟,会有非常不错的消费体验。但如果对目前所有的即时配送平台做个比较,会有不一样的结论:骑手数量上,蜂鸟即配(300万)>闪送(100万+)>达达快递(63.4万)>顺丰同城急送(60.6万)>美团跑腿(40万+);配送效率上,美团跑腿(40min)>蜂鸟即配(50min)>达达快递、顺丰同城急送、闪送(1h);业务覆盖的品类上,达达快递>闪送>美团跑腿、蜂鸟即配>顺丰同城急配;业务覆盖的城市上,达达快递(2700+县区市)>顺丰同城(1900+市县)>闪送(229个城市)>美团跑腿(80个城市)。与背靠美团、京东流量的美团跑腿、达达快递相比,纯茶的快递玩家似乎运力更充足,但其短板很明显:第三方订单来自于商户(通常是大品牌客户如肯德基等)+个人用户,本身缺少流量来源;由于流量来源有限,其能够配送的品类非常有限,经营最局限的顺丰同城急配只能覆盖美食饮料、商超便利、服装鞋帽三大品类;同样受限于流量来源,其在覆盖城市的广度上比不上达达快递,履约时效性比不上美团跑腿(由于商家类型多元,美团的运力网更密)。最接近京东到家、美团闪购实力的玩家其实是多点Dmall。这个企业创立于2015年,最先成为物美超市收银工具、现将即时零售作为主力业务,也有自身的独立APP,并接入了1.5万家线下门店、130+连锁零售商、850+家品牌商。但其前五大客户均为物美系零售企业,与京东到家、美团闪购能够接入的合作商数量、覆盖的销售品类、覆盖的国内城市数量和接入的流量规模,都不在一个量级。综上来看,目前真正能算作即时零售牌桌上的玩家,可能就只有京东到家+美团闪购。二、两强格局,京东到家、美团闪购有哪些牌可以打?京东到家、美团闪购各自的长板短板,是由京东、美团各自作为本土综合电商平台(且经营由数码3C逐渐构建起的全品类)、本地生活巨头(且大比例为餐饮业务+部分到店业务)的流量基因、用户心智决定的。1. 两者流量接入差不多,但用户迁移成本不同拎取两大平台同一时间数据看:2021年美团交易用户5.6亿人,京东5.7亿;但美团闪购活跃买家数为2.3亿人,京东到家买家数为6230万人;截至2022Q2,京东到家对京东主站用户的渗透率仅为个位数,但仍处于快速上涨的阶段,两者的用户规模仍未分胜负。很显然,尽管两家即时零售平台可接入的流量差不多,但由餐饮外卖用户迁移而来的全品类即时零售用户,其迁移成本更低,用户更容易理解万物都可以更快配送的逻辑;但用户对京东的认知更多是电商平台属性,从下单到送货会有物流时差,其用户迁移成本会偏高。2. 两者的用户画像、用户决策迥异社区营销院曾在《休闲食品如何成为即时零售第一大品类?》指出,即使是休闲食品这种看似人群接受度最广的品类,两大平台的消费者画像也有明显差别:美团以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女性大比例)偏多,京东则是已婚家庭人士(女性大比例)为主。不同的消费者画像决定了不同的决策特点:年轻人的个人消费,偏高频,购买周期短,情绪消费更多,但客单低;家庭类消费周期更长,但客单更高,更注重在特定节点计划性(理性)购买。3. 用户属性不同,基于两者接入商家类型、主营品类迥异美团闪购更多接入的是本地的中小超市、便利店、闪电仓、鲜花医药为代表的垂类商家等(36氪报道去年8月左右接入了20-25万家),能够以更长的营业时段满足消费者,经营更优势、GMV贡献更高品类为商超便利、水果果切、医药健康。京东到家依托连锁大商超起家(2022Q3超市品类为GMV贡献55%),截至去年9月30日,有8300家门店使用了公司研发的海博系统(负责仓拣配),优势经营品类仍在3C(2022Q3GMV贡献占比35%)。三、为了走出各自舒适圈,美团闪购、京东到家可以如何秀牌技?综上所述,美团闪购、京东到家各自的优劣势已经非常明显。一方面,美团闪购获客成本更低,意味着更少的用户补贴,同时,由于可以最大程度复用其骑手资源(可以顺路送),单均配送成本更低。京东到家则需要一定的获客成本,2021年京东到家的单均用户补贴就达到10元,客单价占比5.4%;京东到家虽然骑手采用众包模式(无自有运力),但由于接入更多大型连锁商超及品牌客户,商家密度更低、与消费者距离更远,其配送成本也会变高。另一方面,美团目前的业务布局重心强调本地商户联动,让流量在外卖、酒旅、打车等多场景下流动起来,形成业务协同,带动不同行业的品牌商户露出;但京东到家正在垂类商家和下沉连锁零售持续发力,这是更有想象力空间的事情。例如仅在2022Q3,京东到家平台上的母婴门店、服饰商家GMV同比增长2/8倍,还在签约新的区域头部商超。两大巨头围绕“万物到家”还能打出什么牌,需要更多时间验证。来源公众号:社区营销研究院(ID:Community_Marketing),洞察社区消费,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 

6/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