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记忆|自1951年起,《东北日报》广告栏开始刊发 “军属寻人名单”

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辽宁日报报道组走进辽宁地方志,去寻找辽宁大地上有关抗美援朝的记载;走进《东北日报》,去了解辽宁人民最真实的抗美援朝“日记”;走进各类抗美援朝遗址遗迹,去体味时光深处的热血与豪迈。经过2个多月的时间,报道组翻阅了71本地方志、1000多期的《东北日报》,走访了十几个抗美援朝遗址遗迹,推出特刊《独家记忆:〈东北日报〉和辽宁71本地方志中的抗美援朝》,谨以此特刊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致敬不朽的英雄,致敬伟大的祖国,致敬伟大的中国人民! 记者在翻看《东北日报》时,总会在不经意间破防,明知“结局”,却还是深陷于过去的世界,被那个时代所触动、被一些细节所感动。其中,必须要讲的是一些不起眼的寻人启事——从1951年3月份开始,在《东北日报》的广告栏中,“军属寻人名单”开始出现。 “近年来东北军区政治部收到各地军属寻人信件甚多,兹将名单列左。望被寻者或知者直接给寻人军属去信为盼。”第一期的“军属寻人名单”很简单,一行是寻人者姓名和地址,另一行是被寻者的姓名和基本情况。后来军属寻人的名单越来越多,名单渐渐规范化:第一行是被寻者,第二行是寻人者,第三行是通讯处,按照竖版的排版顺序,从右往左看,都是密密麻麻的名字和地址。这些“名单”不是天天都有,时短时长,少的时候二三十人,多的时候一百七八十人。在1951年至1953年刊发在报纸上的“军属寻人名单”,总是能够让人联想到,被寻者会不会是奔赴朝鲜前线的志愿军。按照志愿军的应征标准,志愿军战士的年龄需要在18岁到28岁之间,以男性为主。由此可见,寻人者的身份多种多样,有可能是父母、妻子、兄弟姊妹。 被寻者“赵春生”,寻人者“赵张氏”,通讯处“临江县建国街二组四七号”。“赵张氏”是赵春生的妻子还是母亲呢?赵春生后来回家了吗? 被寻者“史文财”,家住辽东省西安县的德凤村,寻人者那一栏写着“你母找”三个字。可以想象,史文财的母亲没有直接去登记,而是托熟人把消息递到部队。可是传消息的人却不知道她的名字,索性写下“你母找”,乍一看,像极了“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可他上了战场,也许再也听不到母亲的召唤。 被寻者“王锡安”“王锡善”,寻人者都是“王有余”,家住“沈阳市郊塔湾小苍屯”。王有余是王锡安、王锡善兄弟二人的父亲吗?看着这三个名字,我们仿佛看到当初“父送子、兄弟争相入伍”的场面。他们是否看到了这条消息,给家里来个信儿? 当然,寻人者不仅仅是个人,在不少条目当中,我们还发现,有许多地方政府、民政局、人民法院也加入到寻人队伍当中。例如,凤城县人民政府民政科、新金县人民法院、江西省东乡县人民政府都在“寻人者”之列。纵观寻人者,大多是东北当地的军属,但也有部分来自外省的寻人信息,例如湖南省长沙市民政局寻找“蒋瑞珊”,来自河北省吴桥县的马书昌寻找马秀骏…… 对这些“军属寻人名单”进行统计,仅1953年,就有四十多份名单出现在记者的视线中。我们不知道,这些军属是否找回了他们的亲人,是否得到了亲人的音讯。如果没能找回来,7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是否还在期盼着亲人回家?近些年,一批批在韩烈士遗骸陆续回国,人们通过各种科技手段帮助他们寻找亲人,然而时间也给人们出了一个最大的难题——烈士的身份难以辨认,能够识别出来的少之又少。这场始于70多年前“特殊的寻亲”,隔着时间的长河,不知何时才有结果。(记者张晓丽) 来源/学习强国

18/8
2023
雷锋,从未离开我们

1962年8月15日,雷锋同志牺牲。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如今,在辽宁抚顺的雷锋纪念馆,我们再次深切感受到雷锋精神光辉永存。 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身着军装,头戴棉帽,手持钢枪,目视远方,昂然挺立——当年的拍摄者不会想到,这幅照片日后会成为新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英模肖像。就连那顶带护耳的棉帽,都有了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雷锋帽。 1963年3月5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一版 伴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嘹亮歌声,记者走进抚顺的雷锋纪念馆,迎面是一座汉白玉雷锋全身像,英俊挺拔,青春飞扬。他的生命定格在22岁,也标注了其精神的永恒与不朽。徜徉在纪念馆里,仿佛能看到雷锋短暂而光荣的一生。 雷锋194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7岁成为孤儿。解放后,政府给他分了土地、房屋,还公费供他上学。16岁那年,雷锋的发言被班主任夏柳写在笔记本上,记者参观纪念馆时找到了这件展品,钢笔字迹在发黄的纸上略显模糊:“我响应党的号召……决心做个好农民,驾起拖拉机耕耘祖国大地;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个好工人建设祖国;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参军做个好战士,拿起枪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做人类英雄。” 1958年春,雷锋到湖南团山湖农场工作,纪念馆一份剪报刊登着他在农场时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题目是《我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11月,雷锋北上鞍钢,当了一名推土机手,展柜里有他穿过的一件灰色绒衣,胸口缀满补丁,隐约可辨“鞍钢技校1959”几个字。 1960年,雷锋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馆内一面墙壁正中是那幅人们熟悉的雷锋擦拭解放牌汽车的大照片。雷锋生前做过的好事,纪念馆里多以油画形式呈现:雨中,雷锋和工友们一起拿着床单衣物抢救露天陈放的水泥;战友们休息日上街游玩,他留在宿舍给大家洗衣服、换床单、补袜子;老人来城里找儿子寻不着,他陪老人去找…… 辽宁省抚顺市的雷锋纪念馆。张少鹏摄 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已经80多岁,几乎每天都要擦拭家中那尊雷锋半身塑像。跟记者谈起往事,老人几度哽咽:“当时我文化不行,雷班长带着我认字读书、学开车,帮我读家信、写回信。有一次母亲来看我,告诉我给家里寄的钱收到了,刚好用来买药。我寻思我没寄钱啊,转头一想,肯定是雷锋寄的。我把班长找来跟母亲讲,这是我的班长,他叫雷锋,信是他写的,钱也是他寄的。我母亲感动得直掉泪,雷锋却说,我是个孤儿,小乔的母亲也是我的母亲啊。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我要一直把雷锋精神讲下去,面对一万个人要讲、一千个人要讲、一百个人也要讲!” 有人说,雷锋一辈子干的不都是些小事吗?没错,雷锋就是在做一点一滴小事的过程中,完成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不凡壮举。他用短短22年的一生定义了“雷锋精神”——那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是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这样一座巍峨的道德丰碑,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写照。 全国劳模邓凤兰年轻时听雷锋作报告,边听边流泪。“当时我就想,人为啥活着啊?不就是要像雷锋一样甘当‘螺丝钉’、为人民服务吗?”邓凤兰告诉记者,自己学了一辈子雷锋,至今还常去学校讲雷锋故事,培养孩子们从小做好事、献爱心的意识。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向雷锋墓敬献花篮并参观雷锋纪念馆时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如果雷锋活着,也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了。雷锋英年早逝,但他从未离开我们。雷锋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后,当时人口不足70万的抚顺,10余万群众自发涌上街头为他送行。今天,在这座“雷锋城”里,活跃着26万多名学雷锋志愿者、17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而在全国各地,雷锋始终是好人好事与崇高品格的代名词,是每个人学习的榜样,对几代青少年来说,帅气的“雷锋叔叔”是他们人生路上的偶像。雷锋精神,更是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时代,雷锋精神依然时刻激励着亿万中国人。在纪念馆园区内的雷锋墓前,记者见到一位母亲正轻声读诵墓碑上的文字,一旁的稚童听得入神。不远处,阳光照耀着一尊高大的花岗岩塑像,那是雷锋踏歌向前。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来这里打卡——跟着人民日报走进历史深处》)

18/8
2023
一张神圣的代表证

何长工的代表证,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这张纸质证件呈淡黄色,是1934年1月何长工出席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时的正式代表证。该证系六十四开、双面印刷的折叠式证件,共有四面,第一面各栏目中填写了何长工的姓名、年龄、性别、籍贯、何处代表等信息,在“发证经手人”栏中,盖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代表委员会”印章;第二面铅印有六项“正式代表效用”的条文;第三和第四面印有八条“大会规则”。 何长工的代表证 1933年4月,中央机关从瑞金叶坪搬迁到沙洲坝办公,此时,国内形势已发生较大变化,“一苏大会”也已召开近两年。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以及总结苏维埃运动的经验,1933年6月8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召开第二次全苏大会,并且成立了由林伯渠、梁柏台、谢觉哉、赵宝成等组成的第二次全苏大会准备委员会,主要筹备工作有: 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沙洲坝建造一座能容下2500人、供“二苏大会”开会用的中央政府大礼堂,在叶坪建造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亭、红军检阅台、公略亭和博生堡等五大献礼工程;自下而上层层选举,实现乡、区、县、省四级政府的改选,选出“二苏大会”的代表;为“二苏大会”准备工作报告和起草大量文件,为了做好选举工作,中央执行委员会在颁布《宪法大纲》《苏维埃组织法》的基础上,还重新颁布了《选举法》,发出《选举训令》,对选举工作的宣传动员、选民登记、选举单位划分、候选名单的提出、选民大会的召开、选举委员会的组成等都作了详细规定。 1933年9月6日至9日,临时中央政府在叶坪谢氏宗祠召开了南部十八县选举运动大会,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今年的选举》报告,梁柏台作《选举法》报告,对选举运动作了具体部署。1933年9月至10月,中央苏区普遍开展了一次自下而上的选举运动,如才溪乡选举中选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在160多名候选名单中选出91人;选民还敢于评判候选人,在候选人名字下写上“好”“不好”“同意”“消极”,甚至有注上“官僚”字样的。就这样,广大苏区劳苦群众行使了自己的权利,庄严地投上了自己的一票。由此,“二苏大会”的代表通过自下而上的选举,全部产生了。大会筹委会还监制了“二苏大会”正式代表证,发放给每一位正式代表。何长工就是在这次选举运动中选出的 “二苏大会”正式代表。 何长工,原名何坤,湖南华容南乡人,1918年毕业于湖南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系,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在法国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回国,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何长工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同年9月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并随部队上井冈山。1928年,何长工被派到王佐部做政治工作,2月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团党代表。1930年5月,何长工任红八军军长,8月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1931年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 1934年1月2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隆重开幕。清晨,在中央政府运动场举行了阅兵典礼。阅兵典礼上,红军大学的学员在校长兼政委何长工的带领下,整齐地走过检阅台,展示了中央红军的威武气势。下午2时整,大会在沙洲坝新落成的中央政府大礼堂正式举行,手持“二苏大会”正式代表证的何长工和其他2275名代表一道兴高采烈地走进了会场。 (文章节选自图书《红都瑞金典藏》,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18/5
2023
毛泽覃:优秀的红军指挥员

毛泽覃1905年9月25日出生在湖南韶山,是毛泽东的弟弟。1918年2月,毛泽覃随毛泽东到长沙读书,受到长兄的影响巨大。1923年春,毛泽覃到常宁水口山铅锌矿秘密从事工人运动,任工人俱乐部教育股委员兼工人学校教员。同年10月,毛泽覃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覃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部队在广东潮汕被强敌围攻失散后,他随朱德领导的起义军转战湘赣边界山区。1927年10月底,当朱德得悉毛泽东率部上井冈山后,便派他前往井冈山联系。 在毛泽覃的积极联络下,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这次历史性的会师,成为我党我军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后来,毛泽东派毛泽覃回井冈山发动群众。毛泽覃欣然从命,立即带着两名武装干部来到宁冈县大陇区桥林乡,深入到贫苦农民之中,搞调查研究、开座谈会、讲党课、宣传革命道理。他还在斗争中考察和培养积极分子,吸收上进的贫苦农民入党。仅一个月,他就在桥林乡建立起宁冈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 毛泽覃很快成长为红军优秀的指挥员,他参加了保卫井冈山的战斗,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斗争。因战功卓著,1933年8月1日,他荣获一枚中央军委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毛泽覃留下坚持游击战争,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率部转战于闽赣边界的崇山峻岭。1935年4月26日,他所带领的部队在瑞金红林山区被国民党军包围。为掩护游击队员脱险,毛泽覃英勇牺牲,年龄不满30岁。他是毛泽东一家为中国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第三位亲人。 为纪念毛泽覃烈士,江西瑞金东部以他的名字命名“泽覃乡”。在他的家乡韶山,毛泽覃的英勇事迹也广为流传。 来源/学习强国平台

26/4
2023
周恩来总理与《采茶舞曲》

2016年9月4日,G20峰会在杭州召开,20国集团领导人观看大型水上情景表演《最忆是杭州》。其中,《采茶舞曲》以优美动听的旋律和314名舞蹈演员的强大阵容,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受到了与会领导人与亿万电视观众的一致赞赏。这段旋律的创作者为周大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大碶后洋村人。1958年春,时任浙江越剧二团艺术室主任的周大风随团赴温州市泰顺县山区巡回演出。演出之余,周大风常与当地村民一道上山采茶。云雾飘渺的山峦、潺潺流动的溪水、欢声笑语的采茶人……美丽的江南风光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周大风写出了《采茶舞曲》。乐曲以越剧音调融进滩簧的曲式,吸收了浙东民间器乐曲的音调作引子,并采用江南丝竹风格的伴奏。《采茶舞曲》创作完成后,周大风又创作了大型越剧《雨前曲》,而《采茶舞曲》就是该剧的主题曲。9月,《雨前曲》在北京公演,《采茶舞曲》获得了周恩来总理的肯定:“曲调有时代气息,江南地方风味也浓,很清新活泼。”同时,周总理叮嘱周大风对其中两句歌词要作修改,“插秧不能插到大天亮,人是需要劳逸结合的。采茶也不能采到月儿上,要知道露水茶是不香的。”他还建议周大风到杭州梅家坞去体验生活。1958年,浙江省越剧二团赴京演出人员与周恩来总理合影。几年后的一天,周大风在梅家坞茶园劳动时,又一次巧遇周总理。周总理亲切地对周大风说:“你果然来了,词改好没有?”周大风没想到,日理万机的总理对几年前一名普通文艺工作者的一支歌曲仍记在心上,只好照实说:“歌词改不出来。”总理沉吟了一下说:“你要写心情,不要写现象。‘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你看如何?不过只给你参考,你还可再改,改好了重新录音。”经过周总理的妙笔修改,《采茶舞曲》愈发顺口,风靡全国。1983年,《采茶舞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教材”。1987年11月,《采茶舞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二届亚太地区音乐教材专家会议上入选“亚太地区音乐教材”。转自/学习强国

7/4
2023